<span id="mkvla"><track id="mkvla"></track></span>

    
    
    • 開放平臺 鏈接共贏 立足消費升級 發現商業未來
    • 內容標簽
    • 商務合作:18657199635  展會合作  QQ:3122108925  會員服務400-873-2018
    • 注冊|登錄
    紅榜健康食品網 | 環球食品博覽網

    林裕森:花了十年時間學酒 可能要再花二十年把它忘掉

    來源:企鵝吃喝指南   添加時間:2017-12-21 16:14:14

    林裕森:花了十年時間學酒 可能要再花二十年把它忘掉

    在我有限的認知里,林裕森是最受認可的中文葡萄酒作家,他所撰寫的《酒瓶里的風景:勃艮第葡萄酒》被認為是最好的勃艮第中文書籍。他每次來內地講課,總是座無虛席,且聽課的都是資深葡萄酒人。

    用最近的流行詞來說,他又是相當“佛系”的一位:他只寫作,不做生意,不做葡萄酒比賽評審,也不做葡萄酒教育。

    林裕森被同行們稱為“游牧型”的葡萄酒作家,一半時間在產地,一半時間在臺灣。他的作品,多是他田間調查和實際飲酒經歷的結合。他畢業于東海大學哲學系,后來又在巴黎第十大學獲得了葡萄酒經濟與管理碩士學位。

    我們與林裕森老師的對話,是從葡萄酒作家這個身份說起的。他是怎么看待葡萄酒作家這個身份的呢?他似乎又為打分這個事情很困擾,他又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個人喜好與所謂的葡萄酒體系的呢?”

    餅:學過哲學,會不會讓自己越來越無法判斷葡萄酒的好壞?

    林:我一直覺得葡萄酒作家是葡萄酒界的“寄生蟲”,因為如果沒有葡萄酒,我就活不下去了。寄生蟲能為寄主做什么事情來交換?我一直認為我扮演的角色屬于是傳遞信息的人,透過一些詮釋讓大家靠近、接近葡萄酒,然后去理解它。

    我一直覺得我人生比較“殘廢”的部分,是無法為葡萄酒打分。很多主流葡萄酒作家、品嘗家或是媒體,甚至包括雜志,都變得有點像“采購指南”,就是你必須要打分,寫tasting note(品酒筆記),這是葡萄酒現在主要的閱讀內容。

    打分對我來講真的很難,偶爾為葡萄酒比賽當評審,都不知道怎么辦。因為你會在每一個酒里碰到有趣的東西,很難把它們打成分數。因為我很清楚我自己沒辦法做這些事情,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做一些可能比較屬于做做白日夢的事情。

    我有很明顯的對葡萄酒好壞的個人喜好,但是我也有必須要扮演的葡萄酒作家的角色,也會勉強自己喝一些不想喝的東西,當然會努力壓抑和掩飾這種不喜歡,我覺得我也有盡到這樣的責任。后來,可能年紀越大就越來越任性,慢慢開始發覺,在葡萄酒世界,尤其是主流葡萄酒世界,它需要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才能夠讓一些大家看到一些盲點里面精彩的葡萄酒。它可能需要打破這些體系才有可能被理解,你可能要花一點時間,在這個體系范圍之外的更廣闊的葡萄酒世界里,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

    很感謝透過自然派*的葡萄酒發展,讓我看到更多這樣的東西。過去很多被認為很糟的葡萄品種,不好的產區,也能釀出很精彩的葡萄酒。這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反省過去學到的東西,所以確實越來越無法判斷葡萄酒的好壞。純粹用原本體系去看的話,碰到現在自然派葡萄酒你很難去判斷。但當你把現在的評判體系放到一邊,再去做判斷可能就相對更容易的。

    自然派葡萄酒:natural wine,沒有官方的定義,自然派的酒農希望從種植到釀造盡可能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嘗試用更原始的釀造方法和盡可能少的人工干預。

    比如“生命力”這種新詞,很多主流的葡萄酒酒評家都會提到。但究竟什么是生命力?這是很難傳達的,也不在以前的體系里可以去體會到的東西?;蛟S某一天,“生命力”也會被加進這個體系,成為另外一個詞源吧。包括我們現在講到所謂的purity(純凈度),在原本的體系中也是沒有的。

    所以我們順理成章地聊到了葡萄酒體系,林裕森老師覺得“透過數據很容易讓你對人打叉或者打圈圈,但也會錯過很多珍貴的東西”

    餅:您是怎么看待現在主流葡萄酒的評判體系,我指的是用平衡感(balance)、余味(length)、濃郁度(intensity)、復雜度(complexity)來評價葡萄酒的質量?

    林:這個體系非常關鍵,最早在葡萄酒大學時,我們也用感官分析的方式學習如何品嘗葡萄酒。我們在品嘗上的喜好是很個人的,但當你判斷一個法定產區的酒是否符合標準時,它必須要有所謂的“最低標準”。

    在感官上,好像是可以把東西分層的,比如顏色,香氣、口感的不同。這個體系讓我們有一個最根本的東西,可以彼此溝通,彼此了解。葡萄酒最早做出來,被用到其他東西里,因為它非常好用。你看后來,紅茶、咖啡、威士忌,也都會偷用這個體系。你學了這個東西以后,在家自己喝礦泉水,也可以比較所謂的均衡感、余味......之類的,讓我們在吃喝任何東西似乎都可以找到一個坐標。

    但這個體系也有負面因素,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最危險的地方可能在于“評判”這件事情。對任何一個飲料來說,均衡感都很重要,但對于葡萄酒來說,一個酒是不是均衡,實際上怎么說都行。比如你判斷一個人的體型“均衡”,每個人的理想標準都不一樣。但當你有一個“理想標準”之后,你就會產生一些強迫的東西,你會發現體重和身高必須要和你的“標準”符合才算好。用數據作為衡量標準,很容易讓你對人打叉或者打圈圈,但也很容易讓你錯過很多珍貴的東西。

    就像博若萊,如果通過這個體系評判,你可能會認為它單寧比較少,結構不太嚴謹,是比較差的酒,這是一個盲點。這也不僅僅是這個體系的問題,其實所有體系都一樣。但學這些東西,對你進入葡萄酒行業很有用,如果你要讀一些所謂的品嘗報告,都要去學這個系統,否則根本沒有辦法理解。

    博若萊 Beaujolais:法國葡萄酒產區,以生產一種果味充沛的葡萄酒“博若萊新酒”(Beaujolais Nouveau)聞名,因為這個酒缺乏深度,所以雖然紅極一時,但現在被很多葡萄酒愛好者詬病。

    既然說到了博若萊,就不得不說一個有趣的活動。林裕森在臺北組織了第一次以博若萊為主題的品鑒會,為何他會對這么一個“非主流”的產區有如此大的興趣呢?

    餅:你好像最近做了一個很大的博若萊的活動哎~

    不平凡的日常 Beaujolais Fest 2017

    林:和世界各國一樣,臺灣也曾經流行過博若萊的新酒,知名度可能一時超過波爾多,也因為知名度是從“新酒”切入的,所以對博若萊的誤解也非常深,說到博若萊就想到新酒,現在也就沒有人在喝了。當你去博若萊,你會發現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是非常悲慘的,價格跌到很低很低、很多酒賣不掉、很多酒廠關門或是倒閉。

    之前我在臺灣的一個雜志——《三聯周刊Alive》里,做了三年關于中菜搭配葡萄酒的專題。我們食物里有很多鮮味,而作為紅葡萄酒,博若萊對這些鮮味沒有太大干擾(因為單寧和鮮味在一起會產生腥味,但新酒的單寧很少)。在我們這種同桌共食的餐桌上,經常會有雞鴨魚肉,蔬菜、有重口味的、淡口味的,有水煮的、煎的……是一桌完整協調的菜,你要在里面放一個葡萄酒進去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這個場合,一個香氣不太奔放,酒體不那么強健,卻很容易和菜結合在一起的博若萊不是更應該常喝的東西嗎?經過那么多次嘗試,每次你得到的結論都一樣,然后博若萊卻成了大家都不想喝的東西。

    最近在認真地喝博若萊,你會發現一些“很恐怖”的事情。我在臺灣有搞一個品嘗會,將近有100人參加,我找了很多陳年的Beaujolais,1969、78、91、97、96、99、98,放了10年的新酒。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陳年葡萄酒的品嘗。我很感謝報名來參加的人,因為他們也許會喝到一些壞掉的酒,但是那天的酒非常非常好喝。會辦這個活動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想要改變某些想法。我覺得我從博若萊學到最多東西,五年前我可能會講是勃艮第,這也是真的。

    我一直不太相信我們在學校里學的,一定要有很多單寧,才能夠讓酒耐久放,所以酒要有很多澀味。如果一瓶酒很難喝,就算放了20年,它也不會好喝??!所以我們一直相信的事情,也許只是某個人想當然想出來的。就像你看到很多勃艮第葡萄酒,有一些被認為比較差的年份和地塊,其實比很多世紀年份或有名的地塊都耐久放,這和我們認識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回到博若萊上,為什么這么年輕就可口好喝的東西,放了20年、30年卻更好喝了呢?博若萊是法國開始有比較多的人開始做自然派葡萄酒的地方,我們這次品嘗的一款1997年的博若萊,沒有放二氧化硫,但是放了20年后,就是很好喝。這說明我們之前的擔憂其實都是偽命題,我們并沒有做過實驗來證明,特別是博若萊。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博若萊一直讓我反省很多。很多人問我什么是“弱滋味”,博若萊可能是最好的比喻,我們舊有的評價體系,放到博若萊就完全不相符了。而換了不同的角度之后,你會發現,我們過去學的葡萄酒知識,你可能必須要重新去思考一遍它真正的意義在哪里?我覺得在每個領域都一樣,你可能花了10年學一個東西,之后要花20年把它忘掉?!度踝涛丁反蟾乓劦木褪沁@個東西。

    所以訪問的最后,我們聊了聊林裕森寫的幾本書

    餅:我覺得《弱滋味》這個名字很好,是你自己取的嗎?

    林:是的,這其實是為廣州一個葡萄酒雜志寫的專欄的名字。我和很多法國人談弱滋味,他們不能理解一個很“弱”的葡萄酒應該是怎么樣的。

    但在中文語境下其實不那么難理解。我們多少都接觸過一些老莊哲學,例如你去看一些中國的水墨,你會發現留白是很有價值的。它們的重要性影響了葡萄酒世界,這是很有趣的。

    不知道你這邊是不是一樣,我這邊有非常多的人,即使是一般的葡萄酒愛好者,他們都會去上WSET的課或是CMS的課。通過這樣一個課程,去學習那個非常理性主義的感官分析體系和價值判斷方法,最后得出一個世界通用的品嘗葡萄酒的方式。

    但如果你考WSET,出題問你:Gamay是不是耐久放的葡萄酒?你說是,就會被扣分。而在博若萊的世界里,我喝到過大概幾百瓶陳年的博若萊,還是非常好喝。

    所以,我想寫《弱滋味》,想提供體系之外的一些想法,這個想法可能是有意義的。為什么呢?現在你和別人討論葡萄酒,肯定會提到自然派葡萄酒的發展。當你沒有理解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很難去理解自然派葡萄酒到底能夠帶來什么。是一個小流行、跟風、或是歷史的巨大潮流?其實葡萄酒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動,它變動有時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快。那么你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忘掉之前學到的東西,從別的角度去看看那些以前被忽略的東西。

    在臺灣,出版社把《弱滋味》定義為出給文青看的葡萄酒書,很不幸文青似乎不多,所以這本書不太暢銷(笑)。但是它可能影響了某一個世界——在這個圈子里的一些人。這么看的話,《弱滋味》可能對我本身意義更深遠一些,是我必須要更用力去思考或努力構建的一個稍微完整一些的體系吧。最近的一些演講有整理過它,但還不是非常完整。因為它和自然派一樣也是在一個發展中的東西,或許以后還會出現更有趣的東西。我在臺灣舉辦博若萊活動,就是想傳遞一些傳統葡萄酒價值觀外的可能性。

    餅:所以你會怎么比較《葡萄酒全書》、《開瓶》、《弱滋味》這幾本書?

    林:這三本書其實差別很大?!度珪肥且粋€實用性的工具吧,但你要小心,看了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觀念,它可能會和未來的葡萄酒發展不太一樣(笑)?!堕_瓶》比較有趣,適合隨便讀一讀,因為我覺得葡萄酒就是解憂的東西,你不需要把它想得那么嚴肅。至于《弱滋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人會買(笑)。

    一九九四年我開始籌備自己的第一本書「葡萄酒全書」(Discovering Wine),那時我還在巴黎第十大學念葡萄酒經濟管理,課程期間,國際葡萄酒協會安排學生到十余個不同的葡萄酒產區上課旅行,我就正好邊學習邊寫作,把上課的過程作為寫作練習……我的第一本書是部完全的學生作品。這本書一九九六年底在臺灣出版,可以說是我 “人生的最暢銷書”,之后我又陸續出版了十多本其它作品,但無一趕超它的成績。

    九十年代中期,臺灣由于缺少葡萄酒市場,葡萄酒作家無處“寄生”,可以說是一種“外星人”職業,甚至都算不上一個正經活計,某種程度而言去涉足葡萄酒寫作是一件相當“瘋狂”的事情。但與此同時,整個亞洲正處于紅酒熱的沸點,直到撞上一九九八年的金融危機,這朵曇花才迅速隕落。

    我的第一本書,就是在這樣一種看似沒有市場的情況下好運地碰上了那個“所有人都想認識葡萄酒”的時機:突然之間似乎整個臺灣都想要認識葡萄酒,特別是法國葡萄酒!第一次試筆的成功對于年輕的我有著巨大的觸動,夸張的說有點改變人生的意思。它讓我體會到葡萄酒寫作是一件自由而歡暢的事情;也讓我認識到作品的成功是沒有所謂的市場征兆的,所以寫作可以或者必須是“自由”的,想象一下,如果你現在才開始寫葡萄酒,大概永遠不可能收獲當時的那種驚喜。

    林:《開瓶》屬于葡萄酒散文,這也是個挺奇怪的類型,應該被歸到文學類。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面對,因為這兩本書都來自一些我寫的專欄。像我之前說的,葡萄酒作家不算是什么正當行業,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市場,只寫葡萄酒的作家,其實很難養活自己。所以就會寫專欄,可以有現金。

    《開瓶》是我年輕時寫的,當時法國食品協會跟《Elle》雜志合作推出了一個媒體,在那一系列專欄里,想讓白領女性來喝葡萄酒。那是一個很人格分裂的寫作,大概寫了5年。所以《開瓶》對我而言,其實比較像一個寫作訓練,訓練自己寫一個內容去騙人家來喝葡萄酒。

    但《開瓶》又像是我人生過程中最有趣的一本書,它是不小心出現的,我也很感謝編輯,和我們一起努力了很久想出了一些可能性,匯集了一些想法,最后把它變成一本書。更妙的是,這本書已經出版很久了,葡萄酒世界每天都在改變,《開瓶》卻好像可以停留在那個時間里?,F在去看,它也是我十多年前和葡萄酒聯系在一起的回憶。

    寫在最最后

    哲學和葡萄酒的雙重背景,使林裕森老師和其他葡萄酒作家都不太一樣。在他的文章里,你能看到葡萄酒主流文化與個人品酒哲學的思辨和碰撞。預祝林裕森老師未來的葡萄酒之路與寫作之路一切順利!

    標簽:
    瀏覽過本文章的用戶還瀏覽過
    中東歐洲最大食品展波蘭波茲南食品博覽會游記見聞 (三)

    波蘭,一個位于歐洲中部,北臨波羅的海,西面與德國接壤,南臨捷克斯洛伐克,東面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相鄰。...

    2017-10-12 標簽: 波蘭食品 波茲南食品展
    中東歐洲最大食品展波蘭波茲南食品博覽會游記見聞 (一)

    9月28日,為期4天的2017年波蘭國際食品博覽會在波茲南閉幕。本屆展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家參展商,超過5萬人參加了今年的博...

    2017-10-12 標簽: 波蘭食品 波茲南食品博覽會
    中東歐洲最大食品展波蘭波茲南食品博覽會游記見聞 (二)

    在參觀波茲南國際食品展的閑暇之余,波蘭農業部支持中心的同事們還帶媒體一起去參觀了多個波蘭農產品和食品有代表性的地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2017-10-12 標簽: 食品展會 波蘭食品
    中東歐洲最大食品展波蘭波茲南食品展游記見聞 (四)

    今年波蘭波茲南舉辦的POLAGRA國際食品展的波蘭傳統食品展館中,位于正中心黃金展位的便是波蘭最具價值的傳統農產品——歐盟傳統特色保護農產...

    2017-10-13 標簽: 食品展會 波蘭食品
    亚洲网站成年人网站

      <span id="mkvla"><track id="mkvla"></track></span>